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知道如何编写正式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文言句式教案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1部分:文言句型教案样本
文言句型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程计划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文言句型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汉语文言句型及其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较复杂的文言文句型的能力。教学时数:共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教学目标:
第一课
1。了解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判断句并翻译它
3。让学生确定省略的句子是什么并翻译它。教学过程:
1。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指出句子结构特点: 江苏2008(1)当我被召唤时,我遇到了我的亲信。 (被动句)受皇帝召见后,深受皇帝亲近和信任。
江苏2010(2)我收集了我结婚时穿过的衣服。你知道我有多穷。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翻译:用你(为她)结婚时穿的衣服放进棺材里。你可以知道我非常穷。江苏2010 (3) 阻止我富贵贫穷的人,就是压制我妻子帮助的人。 (判断句)翻译:让我不要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焦虑。这是我妻子对我的帮助。 2011年江苏省(4)摧毁了数百座卖淫寺庙,消灭了70多个巫医家庭。 (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毁坏乱建祠堂数百间,命巫师转农为业。 70余江苏2012(5)你一个县长都能做到这一点,你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离这很远! (状语后置句)翻译:你当县长能做到这一点,比一个敢于说话的官员强多了!
2。测试点分析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型是阅读文言文的必备能力。这里我们主要掌握四种类型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异)句、省略句。
3。判断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关系等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形式来表达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子结构的特点
陈胜哲是阳城人。 (司马迁《陈涉世家》)老师就是讲道、学习、解惑的人。 (韩愈《师说》)他们四人是鹿陵小君归君玉,长乐王徽的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向季轩,旧南阁之子。 (桂有光《项脊轩志》)战斗就是勇气。 (《左传·曹判论战》)荷花是花中君子。 (周敦颐《爱莲说》)
总结一:用“是”或“也”来表达判断。这是古典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形式。有“……哲、……也”,其中“哲”是停顿,“也”是判断;有的单独使用“哲”或“也”;有的单独使用“哲”或“也”。有的在句末连用“者也”。 (2)看例句,指出句子结构的特点
该立的人是扶苏公子。 (司马迁《陈涉世家》)这就是岳阳楼的盛景。 (范仲淹《岳阳楼记》)今天偶然进墓的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国、秦国都是诸侯。 (苏寻《六国论》)
到处都是铿锵的石击声。 (苏轼《石钟山记》)总结2:用副词“乃”、“则”、“即”、“己”、“而”来表达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
- 1
第二课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辨别什么是被动句并准确翻译。教学过程:
1。课前测试
2.内容解释: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被动主体或受害者,而不是主动主体或实施者。
1。注意以下例子,指出被动方式
①你有赵王之福,所以燕王要娶你。 ②六艺经典传记,皆学之透彻,不分时代,日积月累。 ③ 吴国不能尽数,十万人皆为他人所辖。摘要: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主体。
2。注意以下例子,指出被动方式
①身亡国亡,天下笑。
②我现在是我的囚犯了。 ③ 否则的话,所有人都会被俘虏。
④他被乡党嘲笑。归纳法:用“为”、“为...所...”(“为”带出动作的主动人)、“...为所...”来表达被动。
3。注意以下例子,指出被动方式
①秦城不一定可用,但只会被骗。
②相信但怀疑
③我诚恐欺君而失赵。摘要:用“见”和“见...yu...”来表达被动(“yu”介绍动作的主动人)。
4。注意以下例子,指出被动方式
①我还记得周公被捕的事
②风总是被雨和风吹走。总结:用介词be来表达被动
5。注意以下例子,指出被动方式
①守军大喊,韩谷举起
②屈原被流放,奈复《离骚》
③城池攻陷,攻陷。摘要:没有任何迹象。根据句子意思判断
4。课程总结:
被动句的常见形式如下: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主体。
2。用“为”、“为...所...”(“为”带出动作的主动人)、“...为所...”来表达被动。
3。用“见”和“见...yu...”表示被动(“yu”介绍动作的主动人)。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5。动词本身表达被动性。
温馨提醒:
“见”有一个特殊的用法,与表示被动的“见”的形式非常相似,但它不表示被动。它放在动词之前,表示“你如何对待自己”。可译为“我”。如:
1。官方见到丁宁(我)
2。六个月宝宝出生,慈爱的父亲背叛了我(我)。翻译以下句子:
1。诚恳求教。请真诚地教导我。
2。请原谅我。希望你原谅我。
3。请不要笑。请不要笑我。
4。巩固训练:
1。选择下列非被动句组之一 (A
)
A。人间有饥荒,虞汤盖是天道
B。如果你现在不快点走,我可能会第一个走。 C.皇帝欣赏他的诚意
D。英听说季父被杀了
2。选择下列非被动句组之一 (A
)
A。同宿舍的同学都绣了
B。我的父母和家族都被杀了
C。忠诚,受诽谤
D,受制于人
3。选择下列非被动句组之一 (
B
)
A。该行为被其他人分享
B。为了打败裴公军,常常嘲笑慷慨之家
D。所以,我对内被郑秀迷惑,对外被张译欺负
- 34
附:(曹操)年轻时聪明机警,有谋略(懂政治技巧),善于打抱不平(扶弱济弱),不守规矩。他从事的职业并不合法,所以世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梁国乔轩和南阳何勇认为他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天下名士不能挽回局面!大概只有你才能使天下安定。”
5。阅读下列句子并指出其前面的顺序(必修1-必修5)
(1) 我不知道如何读这句话,我不明白这个句子(我不知道如何读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句子,宾语在前面)(2)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物体在前面)(3)现在安西在(现在在安西,物体在前面)
(4)又为何如此羡慕(羡慕什么,物在前)(5)秦人无暇为自己哀悼(愁在自己,物在前)
(6) 我多情就该被笑 (我多情就应该被笑) (7) 妓女满世界都被抓 (妓女满世界都被抓,对象前缀)
(8) 福晋、何言之友(何言之友)
(9) 国王从哪里来? (做什么,物体在前面)(10)裴公安来了(在安,物体在前面)
(11)客是什么(为什么,物在前)(12)谁认为莫季若(物在前,“莫季若”的意思是与自己相当)(13)我的意思是(物在前)(地点,“I'm say it”的意思是“说我”) (14)以害人利人(物体放在前面,以害人利人) (15)为什么要砍(为什么要砍)向下,在物体之前)(设置)
(16)未知有(未知,否定句中代词的宾语在前) (17)胡未来在(未胡,宾语在前)
(18)紫铃方是(令子,物在前)(19)莫知姚琰是一(姚琰之,物在前)
(20)他与西施夜(西西,前面的物体)(21)西衣知道是怎么回事(义西,前面的物体)
第 4 课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辨别什么是后置定语句和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教学过程:
1。课前测试
2.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读读下面的句子,总结一下:求人报答秦朝的人,不会得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一种具体而微妙的。
楚国有人过江。 (《察今》)
大宦乱时,士绅们的野心无法改变。偌大的世界里能有多少人? 《五人墓碑记》张璞遂率领子孙承担起三夫之担。 《愚公移山》〈列子〉到处都是铿锵的石声。 (《石钟山记》) 摘要:中心词 + 定语 + 人称 或中心词 + of + 定语 + 人称
2。阅读下面的句子并总结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肌肉和骨骼。它吃土,喝地下世界的水。它只有一个意图。 (《劝学》)陆离兮头戴长簪,崔巍头戴剪云冠。 (《涉江》) 广阔的天地间有多少人?摘要:中心词+of+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面的句子并总结
马行千里,食粮如石。 (《马说》)
我手上有一双白玉,想献给项王;我手里拿着一对玉佩,我想把它送给父亲。 (《鸿门宴》) 摘要:中心词 + 量词(定语) 测验:
1。选择下列不包含定语后置词 (B) 的句子之一
A 许多人被人马烧死、淹死。
B 喜欢我的人愿意向我索取东西。
C 王子和宾客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戴上了白帽子送行。 D 响亮的石头声随处可见。
2。选择下列不包含定语后置词 (D) 的句子之一
A 新建立的领地由移民定居。
B 村里一个爱管闲事的年轻人驯服了一只昆虫。 C 今勇士归来,关羽水军有数万。 D 比自己聪明的人嫉妒而不愿索取。
3。指出下列句子有哪些句型
- 6 以下句子是后置状语 (
2、
3、
5,7)
1。太尉由州迁百府。 (没有)
2。君子有学问,日自以为己。
3。宫兴教导席宜达。
4。以他自己的身躯,他会为自己的老师感到羞愧。 (没有)
5。我又可以在这里见到将军了。
6。苟乱世救命,不求学达诸侯
7。冰是由水组成的,但它比水冷
3。课程总结
4。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句子并指出它们的后缀方式
(1)青,取青,青取青(取青,引言置于客后)(2)君子有学问,日思己(自省时,介绍放在嘉宾之后)
(3)耻于向老师学习(向老师学习,介词宾语是后置)
(4)老师不一定要对弟子有德(弟子要德,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后面)
(5)苏子与客人划船游赤壁下(赤壁之下,划船,引子句放在后面)
(6)月亮升上东山,徘徊在斗牛之间(它升到东山之上,徘徊在斗牛之间,介词宾语在后置词) (7)这不是孟德被困在周郎的事(在《周》中)郎困了,引言短语是后置)
(8)匡吾、子于桥在江渚上(于桥在江渚上,“接宾”一词放在后面) (9)其力量弱于秦(于秦弱,“接宾”字在后)。放在之后)
(10)赵昌五战秦(五战秦,解彬排在后)
(11)楠木的柱子比农民还多(楠木的农民很多,引言词放在后面)(12)状语词“后秦又攻赵”在后面)
(13)我向你认罪(宣判放在介绍之后,我向你认罪)
(14)到祖先墓求罪(将句子放在介绍后,并在祖先墓道歉)(15)不幸的是,卢孟构大师在他面前邪恶(将句在介绍之后,作恶在先)(16)县令、县官邀请他到官位(在官位中,介词结构在后)(17)他在门口立了一块石头他的坟墓(他在墓门口立了一块石头,介词结构放在后面) (18) 也对国家有利(对国家有利,介词结构放在后面) (19)因为对晋语不礼貌(在晋语中是不礼貌的,介词结构放在后面)
(20)七二语初(语初二,介词与宾语的介词)
(21)易之虎对郑伯业说(《郑伯言》中,介绍和客体结构放在后面)(22)虽然董植严惩董植(严惩董植,但介绍和客体结构放在后面)稍后)
(23)我从王来,会见边境燕王(在边境与燕王会面,状语在后)(24)为了与王好,我在渑池会面西河外(西河外渑池相会,状语)后置) (25) 因为攻沛公是坐位(攻沛公是坐位时,状语是后置词)
(26)行不义,胜过入园偷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接句子,行不义,胜过入园偷桃李)(27)是重要的是要注意时间(状语后置词,“当时有必要”)(
(28)季家在《颛语》里会有事(《颛语》里会有事,介词宾语放在后面)
(29)虎出棺材,龟玉毁于棺内(棺材出时,介词宾语置于其后;毁于棺内时,介词宾语置于其后。介词的宾语放在它后面) (30) 以及该国计划的战争(如果国家计划开战,介词的宾语放在它后面) (31) 人们没有希望比邻国多(邻国很多,介词宾语放在后面) (32)应用孝悌之义(Apply it with the meaning of 孝悌兄弟情),宾语(介词在后置) (33) 受赏白者值得穿在路上 (介词宾语在后置) (34) 史玉方问贼桂林总督 (巡抚)桂林,状语在后置)
(35)集序中《黄花岗烈士事略》于(于序中,状语置于其后) (36)三十年前尤为重要(三十年前尤为重要,而状语放在)之后 (37) 但他只是感慨于他的遗产(感慨于他的遗产,状语放在他之后)
(38) 像骑马在路上,游览崇阿风景 (On the road like a horse骑着马,游览崇阿风景,状语放在后面) (39) There中间有运动(中间有运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着急,客人后介绍)
(41)表示臣奉陛下一天的长度(臣奉陛下一天的长度,稍后介绍)
- 89 -
第二部分:文言倒装句复习教案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型是阅读文言文的必备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2007年考试大纲的一些说明。 „„ 第一种形式意味着直接测试的句型很少,通常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掌握这四种倒装句型。大家先完成讲义第一大题(附后)中的24题,根据现有知识快速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倒装句。他们的标志是什么?如何调整语序?
文言倒装句练习
1。翻译下列倒装句并解释其类别。
1。不知道怎么读句子,一头雾水就看不懂。 (《师说》)
2。古人没有欺骗任何人。 (《石钟山记》)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必须放在前面,并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有必须是否定副词“无、为、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的宾语应放在动词前面、否定词后面。例如:“虽然相如”留在秦王身边,他一定会食言不报城。”这不是宾语介词句。
3。我有什么资格欺负谁呢?欺负神? (《论语•子罕》)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夕”、火、胡、邪、颜、谁等)作为宾语,通常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4。项伯……私下见了张良,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鸿门宴》)
状语后置词是介词短语的后置词。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面作为状语。在古汉语中,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为补语。 (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话,就是状语后置句)
5。更何况,你还没有受到青睐! (《愚公移山》)你的智商太差了!
6。虽出入晋,惟唯利。 (《左传》)用“之”、“是”提及宾语后,常在介词宾语前加副词“未”,以强调语气,形成“未...是(之)”的格式。 ……”。翻译时要调整词序,“是(之)”不译,“为”译为“之”,有时也可以不译。
7。我是唯一一个跟随领导的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翻译:看我的马头动作。
(插广东卷2006)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介词前必须提及宾语。 (钟宇)
8。人马烧死、淹死多人。 (《赤壁之战》)
9。那些请人报答(回复、回复)秦的人,没有得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没有欺骗,你也没有危险。 (《左传•宣公十五年》)代词位置在哪里?
11。每当我将自己与管仲和乐毅相比较时,当时没有人会同意他们的观点。 (《隆中对》)
12。如果你把肉扔给老虎,还有什么意义?
13。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力量,也没有肌肉和骨骼的力量。 (《劝学》)
14。一张可供坐的竹床;一张可以躺的木沙发。 (江西卷2006)
15。易之虎对郑波说道。 (《烛之武退秦师》)
16。马行千里,食粟如石。 (《马说》)
17。少爷真是能解人之难啊! (《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间不等人(成语)
1
? (《促织》)
?
22。火猛风猛,船行如箭。 (《赤壁之战》)
23。我为全国读者编辑了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如果你不认识我儿子,你怎么会认识呢? (广东卷15第(2)题,2004年)
当我们从单个句子中大致了解了倒装句的类型和特点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在特定段落中找到倒装句呢?完成第二个大题。
2。段落练习:
1。晋平公正在与群臣饮酒。喝完之后,他叹了口气,说道:“我宁愿当国王,也不愿当国王!不过,你不要违背我的意思。”师旷坐在他面前,对着他弹琴。王子裹着被子跑了,墙上的竖琴也碎了。 ” 公曰:“夫子,谁撞您? ”师旷道:“现在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我就撞到他了。 ”公曰:“我是一个谦卑的人。师旷曰:“愚非人之过,言也。”请摆脱他们。 ”公曰:“解释一下,以戒后人。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介词句:2).从文中找出状语后置句子:
译:晋平公与群臣共饮。正当他们享受的时候,晋平公叹息道:“没有人愿意称王,也没有人敢违背他的诺言。”师旷与他一起坐在平公面前。他用竖琴击中了他,但他用衣服遮住了自己以避免被击中。竖琴被撞到了墙上。晋平公问道:“太师,你撞到谁了?”师旷道:“有一个小人在你旁边说话,所以我就撞到了他。”平公说:“是我。”师旷道:“这不是一个男人该说的话。”侍从们恳求把他赶走。平公说:“放了他,以戒我。”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创新P302题7)五官眼睛看不清,脸上有黑子,但眼睛看不清,为什么眼睛里的黑斑清晰? ”眼睛瞎了、镜子不好的客人会说:“这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我自己也有。眼睛,吴已经用镜子很久了。他看着世人所谓的美,却很少去关注。他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子。他平静地称自己很美丽。他从左到右隐藏着笑容,而客人却从未意识到。伤心的人!翻译:在五种感官中,没有人比眼睛更有洞察力。脸上有黑点,但是眼睛看不见。它的辨别力在哪里? “有些人讨厌镜子,因为他们有眼睛,他们说:“这(镜子)让我如此痛苦。 “我有自己的眼睛,镜子有什么用?”久而久之,我看世人称赞的美女,合我心意的没几个,却不知自己脸上的黑斑,还安分守己,没有人比我漂亮。周围的人都在暗暗嘲笑他,但他却始终没有醒来。多么悲伤!
3。巩固练习:
1。金玉虽贱,人为宝。 (上海卷,2001)钱斌译:视金玉为贱,视百姓为宝。
2。我没有学过王子的礼仪。 (《孟子•滕文公上》)彬前
3。今勇士归来,关羽水军万余。设置后
4。辉夜,你真是太贤惠了! (《论语•雍也》)颜回好高贵啊!
5。卫四人,我还能归谁? (《岳阳楼记》)彬前
6。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病。宾谦
7。请!无乃是你的错吗?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嘉宾
8。带领谢庄数百名年轻武者。戎狄为迎(抗),荆恕为刑。 (《孟子》)斌谦
9。日月逝去,岁月不与我同在。 (《论语•阳货》) 客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的时间再也没有了。
10。护民称王,无人能驾驭。宾谦
当他安抚百姓,成为天下之王时,无人能敌他
?
2 国家拿什么救济老百姓?
12。你怎么能依赖它呢?宾谦
13。与其得罪能打败我、废黜我的国王,不如去忍受那些与我完全不同的人的怨恨。 (江西卷,2007)请愿后译:与其受能提拔我的王(那里)的怨恨,不如受那对我无能为力的人(那里)的怨恨。
14。楠木的柱子比农民还多。
15。如果你是真诚的,就不要欺骗自己。 (《礼记•大学》)彬前
16。它也是具体而微妙的。 (《雁荡山》)决定了
17。秭归,你要怎样报答我? (《左传•成公三年》)
18。王子和宾客们得知此事后,都戴上了白帽子送行。 (《荆轲刺秦王》)决定之后,太子和知道此事的宾客们都身着白衣,戴上白帽前来送行。
19。更何况,黑纱是横的,皂官的习俗。 (《虎丘记》) 前20幅为篆书,造型为龟、鸟、兽形状。状态后
21。君子有学问,日自以为己。
22。只要说实话。宾谦
23。只有弈秋在听。 (《孟子•告子上》)斌谦
24。如果国王死了,他不会关心,但他的大臣们会担心。 (《左传·僖公十五年》)彬前
25。该国在所有四个方向上都是平衡和维持的。 (《毛诗》)彬前
26。戎狄为瀛,荆恕为刑。 (《孟子》)
27。世界动荡,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就忽略它。 (《涉江》)彬前
28。该县是近畿的大县,这在近代是前所未有的。 (2006国卷第1卷第11题(2)) 宾前译:从一个县令到京师附近的大县令,近代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29。卢里奚头戴长簪,崔嵬头戴冠剪云。 《离骚》) 30.(宋濂)与宾客饮酒,皇帝暗中派人查探。第二天,他问连:“昨天喝酒了吗?谁是客人?菜是什么?”莲如实回答。他笑道:“确实,你不会骗我的。”校长茹泰素写了一封万余字的信。皇帝很生气,询问朝臣。或者他指着自己的书说:“这是不尊重的行为,这种诽谤是非法的。”问廉,他回答说:“他忠于陛下,陛下为他开道,他怎么会犯下重罪呢?”皇帝读完他的书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召群臣质问,因“廉”字曰:“魏景廉,言辞有误。”
译:宋濂有一次宴请宾客,皇帝暗中派人观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这里有什么客人?菜是什么?”宋濂将全部事实向皇帝报告了。 (皇帝)笑道:“是啊,你没有骗我。”酋长汝太素写了万余字的奏章。皇帝大怒,询问朝廷官员。有人指着汝太素的奏折说:“这是不敬的行为,在这里批评是非法的。” (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忠于陛下,陛下散布他的意见,您怎能斥责他呢?”很快皇帝读了如太素的奏折,发现其中有值得采纳的东西。他召集群臣斥责,便点名宋濂说:“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就错怪前来谏的人了。”倒装句知识总结(课件)
下课后,完成讲义中没有完成的内容!附件:
★印象:老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看不到学生如何看待他的叙述。表面上,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学生们都在听、在思考。然而,到了课程结束时,人们发现只有极少数最有天赋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模糊的认识,而班上大多数上学的学生却一无所获。应该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不必等到下课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所教的内容。他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他在思考自己所说的含义和希望学生理解的内容的同时,也在思考教学技巧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做的事情与收到的效果之间的依赖关系。性别?
3 ★思考:课后调查结果:
1。效率不高。由于基础薄弱,我对倒装句结构的理解还很模糊。对句子结构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倒装结构,通过寻找符号来准确分类。但对于大多数语法概念几乎为零的学生来说,这堂课收获甚微。
2。课堂气氛不够。高三复习时课堂气氛不活跃,似乎很正常。然而,如果汉语学习只是一个知识讲堂和解决问题的场域,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哪里,“个人未来”又如何激励和促进他们呢?我认为即使到了高三,仍然需要一定的活跃气氛。只要是语文课,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教学课,都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则。教师需要用精彩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烈的热情,用积极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用生动幽默的词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3。师生互动不足。由于经验不足,为了完成提前准备的课堂任务,我经常在教学提问环节胡乱提醒学生,以便学生快速回答。从表面上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回答准确,互动也很成功。其实那是我“扇”的结果。下课后,学生们对剩下的一些练习仍然一头雾水。 ★讲义
文言倒装句练习
1。翻译下列倒装句并解释其类别。
1。不知道怎么读句子,一头雾水就看不懂。 (《师说》)
2。古人没有欺骗任何人。 (《石钟山记》)
3。我有什么资格欺负谁呢?欺负神? (《论语•子罕》)
4。项伯……私下见了张良,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鸿门宴》)
5。更何况,这对你不公平! (《愚公移山》)
6。虽出入晋,惟唯利。 (《左传》)
7。我是唯一一个跟随领导的人。 (《左传•》)
8。人马烧死、淹死多人。 (《赤壁之战》)
9。求救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没有欺骗,你也没有危险。 (《左传》)
11。每当我将自己与管仲和乐毅相比较时,当时没有人会同意他们的观点。 (《隆中对》)
12。如果你把肉扔给老虎,还有什么意义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力量,也没有肌肉和骨骼的力量。 (《劝学》)
14。一张可供坐的竹床;一张可以躺的木沙发。 (江西卷2006)
15。易之虎对郑波说道。 (《烛之武退秦师》)
16。马行千里,食粟如石。 (《马说》)
17。少爷担心人家的困难,倒是放心。 (《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间不等人(成语)
? (《促织》)
?
22。火猛风猛,船行如箭。 (《赤壁之战》)
23。我为全国读者编辑了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如果你不认识我儿子,你怎么会认识呢? (广东卷15第(2)题,2004年)
2。段落练习:
1。晋平公正在与群臣饮酒。喝完之后,他叹了口气,说道:“我宁愿当国王,也不愿当国王!不过,你不要违背我的意思。”师旷坐在他面前,对着他弹琴。王子裹着被子跑了,墙上的竖琴也碎了。 ” 公曰:“夫子,谁撞您?师旷道:“现在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我就撞到他了。” ”公曰:“我是一个谦卑的人。师旷曰:“愚非人之过,言也。”请左右除以四。 公曰:“解释一下,以戒他人。”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介词句:2).从文中找出状语后置句子: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创新P302题7)五官眼睛看不清,脸上有黑子,但眼睛看不清,为什么眼睛里的黑斑清晰? ”眼睛瞎了、镜子不好的客人会说:“这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我自己也有。就眼睛而言,我已经使用镜子很长时间了。我看着世人所谓的美,却很少去留意。我不知道我脸上有哪些黑子。我平静地称自己美丽。我从左到右隐藏我的笑容,但客人却从未意识到。伤心的人!
3。巩固练习:
1。金玉虽贱,人为宝。 (2001上海卷)
2。我没有学过王子的礼仪。 (《孟子•滕文公上》)
3。今勇士归来,关羽水军万余。
4。谢谢你,回来吧! (《论语•雍也》)
5。卫四人,我该归谁? (《岳阳楼记》)
6。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病。
7。请!无乃是你的错吗?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带领谢庄数百名年轻武者。
9。日月逝去,岁月不与我同在。 (《论语•阳货》)
10。护民称王,无人能驾驭。
11。国家之间是否表现出同情心? (《论积贮疏》)
12。你怎么能依赖它呢?
13。与其得罪能打败我、废黜我的国王,不如去忍受那些与我完全不同的人的怨恨。 (江西卷2007)
14。楠木的柱子比农民还多。
15。如果你是真诚的,就不要欺骗自己。 (《礼记•大学》)
16。它也是具体而微妙的。 (《雁荡山》)
17。秭归,你要怎样报答我呢
18。王子和宾客们得知此事后,都戴上了白帽子送行。 (《荆轲刺秦王》)
19。更何况,黑纱是横的,皂官的习俗。 (《虎丘记》) 20. 篆刻龟、鸟、兽造型。
21。君子有学问,日自以为己。
22。只要说实话。 (《答李翊书》)
23。只有弈秋在听。 (《孟子•告子上》)
24。如果国王死了,他不会关心,但他的大臣们会担心。 (《左传》)
25。两名官员将一名官员绑在国王身上。
26。戎狄为瀛,荆恕为刑。 (《孟子》)
27。世事纷乱,无人知晓。我们意气风发,以至于忽略了它。 (《涉江》)
28。该县是近畿的大县,这在近代是前所未有的。 (2006国卷1第11题(2))
29。卢里奚头戴长簪,崔嵬头戴冠剪云。 《离骚》) 30.(宋濂)与宾客饮酒,皇帝暗中派人查探。第二天,他问连:“昨天喝酒了吗?谁是客人?菜是什么?”莲如实回答。他笑道:“确实,你不会骗我的。”校长茹泰素写了一封万余字的信。皇帝很生气,询问朝臣。或者他指着自己的书说:“这是不尊重的行为,这种诽谤是非法的。”问廉,他回答说:“他忠于陛下,陛下为他开道,他怎么会犯下重罪呢?”皇帝读完他的书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召群臣质问,因“廉”字曰:“魏景廉,言辞有误。”翻译:
第三部分:文言特殊句型教案
1.判断语句:
(1)在文言文中,判断词“是”(或“不是”)也用来构造判断句,如:
1。我们在一起十二年了,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 (《木兰辞》)
2。鞠是一个凡人。
3。问此是什么时代,不知有汉,不问魏晋。 (《桃花源记》)
4。这不是我,这是一名士兵。 (《寡人之于国也》)
5。城不算太高,池塘也不算太深。 。 (对对的人帮助很多,对错的人帮助很少)
句子中的“是”和“非”与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和“非”同义。然而,这种用法不太常见。古典汉语文本经常使用其他词语或结构来表达判断。
(2)用其他判断词来表达判断:则、为、“即”、“乃”、“都”、“本”、“诚”、“一”、“素”、“非”等等,
1。这是少数人的罪孽。 (《勾践灭吴》)这就是岳阳楼的盛景。
2。今天我很匆忙,这是我人生的秋天。
3。这是生死之秋。
4。陈本不依。
5。州辖德化县,即唐代旬阳县。 (穿越大孤山、小孤山)
6。她看起来像个婊子。
7。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8。人如刀兽,我如鱼肉。
(3)用“……”的方法构造判断句
1。诚实正直的人,是赵国的良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亚夫、范增野
3。项伯,楚国殷人,项羽的第三个父亲。
4。所以派将领守城门,以防盗贼出入,避免发生意外(……,……也)
5。我妻子的美丽是我私下的自我。
句子
中的判断词“is”的含义是通过“...”的结构来表达的。当然,这个结构并不是固定的。具体来说,它的结构变化非常灵活。例如:“„„、„„”
1。荷花是花中君子。 (《爱莲说》)
2。樊哙也是沛公的骑手。 “„„、„„”
1。谷子是老百姓种的。 (论归素树>)“„„、„„爷”
1。想要征服世界的一定是沛公
2。和氏璧是流传于世的瑰宝。
3。都是我的错(…)
4。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的人。城北的徐公是一位齐国美男子。
(注意这句话后面的“人”是“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4) 没有标记词,谓语对于主语是结论性的。
1。刘备,天下英雄。 (《赤壁之战》)(主语,名义谓语)
2。绿色取自蓝色,绿色取自蓝色。 (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达判断)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被动主体和接受者,而不是主动主体和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1)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使用,但很少使用。例如:
1。如果你忠心耿耿,却被人诽谤,怎能不怨恨呢?译文:自己忠心耿耿,却被人诽谤,怎能不怨恨呢?
2。舞亭歌台上,风总是被雨吹散。 (永裕乐京口)
(2) 文言中,被动句常用“...for...su”和“...see...yu”及其相应的变体结构来表示。例如:
1。 “„„就是„„所在的地方”
“……为了……”报效国家的人,不会被积蓄的力量所掠夺! (六国论)
(巨人)地处偏远县城,生意被别人霸占。 (《赤壁之战》)
“……为了……”我的父母和家族都被杀了。 (荆轲刺秦)
我现在是魏(魏的意思)的阶下囚
死在别人手里,才是为世界笑的人。 (《过秦论》)
“„„做你想做的事„„”
不然的话,所有人都会被俘虏。 (《鸿门宴》)
2。 “„„你看……”
“„„你看……”我真心害怕欺骗大王,失去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在一个慷慨的家庭长大。 (《秋水》)
“““看到……”燕国建陵的耻辱被消除了(“看到”是被动的意思)
如果你想送给秦国,秦城不一定可用,你只会被欺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六艺经传,皆常习之,不分时日。
我不能夺取整个吴地,十万人口,他们都被别人控制了。 (《赤壁之战》)
(3) 省略被动符号的被动句
而刘素英的病顽固不化,能雕金石。 ,一人有难,七庙灭亡。 《过秦论》
王的隐蔽性真大。 (邹忌讽刺齐王纳谏)
翻译:陛下,您被骗了,情况很严重。
1。请选出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组( ) A. 神的说法是,他们画蛇的脚。 B 蔺相如是赵国人。
C 尽管如此,我还是犹豫不决。 D 他的人民很勇敢。
2。选择下列非判断句组之一( )
A 其南陵亦为夏侯皋之墓。 B 庭院从栅栏开始。
C 灭六国者,亦是六国也。 D 丈夫 天是人的开始。
3.“是”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如此的话,荆、吴的势力就强大了。 B 因此,如果树接到绳子,它就会笔直
C 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观 D 谦虚可耻
4。 “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阿亮的父亲是楚国将军项燕。 B蒯立即持刀持盾进入军门。
C 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 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嬴乃夷门抱关者。
C 旬乃还第。 D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 是天下之大贼也。 B 是胜之舍人也。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激昂大义。
C 使不辱于诸侯。 D 败秦师于崤。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14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1),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2):“吾以布 衣提三尺剑取天下(3),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4)!” 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5):“陛下百岁后(6),萧相国即死(7),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8),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9),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10)。”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11),幸上病愈自入谢(12)。 (1)流矢:飞箭。
(2)嫚骂:辱骂。 嫚,轻慢,侮辱。
(3)布衣:平民。因平民穿布制衣服,故以布衣借指平民。
(4)虽:即使,纵然。
(5)已而:不久。
(6)百岁后: 也是死的避讳说法,等于说百年之后。
(7)即:如果,一旦。
(8)少:稍徽。戆[zhuàng,音壮]:愚而刚直。
(9)少文:缺少文才。
(10)而:你。
(11)候伺:窥伺,等待机会。
(12)幸:希望。 译文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卢绾带着几千骑兵在边境上等待机会,希望在高祖病愈以后,亲自到长安去请罪。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
4 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
5 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邹忌不自信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4、“见、相”偏指动作一方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五、固定句式
1、孰与君少长?(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鸿门宴》)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固定格式,相当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来„„的)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荆轲刺秦王》)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格式,相当于“无所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译: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用来击打荆轲的兵器。(《荆轲刺秦王》)
4、为之奈何? (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译:这件事怎么办?( 《鸿门宴》)
第四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精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类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常见情况(见课本91页)
【练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临帝子之长洲: (2)穷岛屿之萦回 (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4)潦水尽而寒潭清 (5)策扶老以流憩 (6)识盈虚之有数 (7)临清流而赋诗 (8)景翳翳以将入
(9)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10)齐谐者,志怪者也 (11)适百里者宿舂粮 (12)虽然,犹有未树也
(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绝云气,负青天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2)俨骖騑于上路,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6)小知不及大知 (7)汤之问棘也是已 (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 (10)辩乎荣辱之境 (11)而御六气之辩 (1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1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5)旬有五日而后反 (16)故夫知效一官 (1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 (8)悦亲戚之情话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悦亲戚之情话 (4)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善万物之得时 (7)乐夫天命复奚疑 (8)襟三江而带五湖
(9)徐孺下陈蕃之榻 (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11)川泽纡其骇瞩 (12)钟鸣鼎食之家 (12)四美具,二难并 (13)屈贾谊于长沙 (14)窜梁鸿于海曲 (15)宁移白首之心 (16)不坠青云之志
(1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 (1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2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7)谨拜表以闻 (2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29)举臣秀才 (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B、不远万里 C.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 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2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作业布置】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A ) (2)吾从而师之(B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 (5)而耻学于师(B )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文 言 句 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3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环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练习】
1、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2、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第五篇: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两个课时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训练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5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6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
例2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8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例29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30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1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
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2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
24、“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3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
25、“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34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26、“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例3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7、“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6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28、“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7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
29、“„„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38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39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
课后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
7、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1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1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1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
1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译文: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文:
1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1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